【香港藝術館】超現實主義大師米羅展覽 與畢加索達利合稱三傑94展品玩生活拼貼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3/03/03 15:36

分享:

分享:

與畢加索、達利合稱為「西班牙現代藝術三傑」的米羅,94件展品現正在香港藝術館展出。

甚麼是詩想日常?如果你明白這位與畢卡索、達利齊名的20世紀超現實主義大師米羅(Joan Miro)的想法,便能解讀香港藝術館「米羅的詩想日常」展覽當中的意義。

「我愈來愈重視我在作品中所使用的物料。我覺得一種豐富而有力的材料是必要的,這樣詩意便透過塑造的媒介表現出來,不言而喻。」米羅說。

我們都不是詩人,但如果像米羅從日常最不起眼的物品,找到其詩意的特質,然後拼湊成為一件作品,又未嘗不可。

詩想+日常

與畢加索、達利合稱為「西班牙現代藝術三傑」的米羅(1893-1983),今次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的大型回顧展,由米羅基金會借出94件展品,當中逾八成首次登陸亞洲,11件更是首次外借。

展覽以米羅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首。1920年代,米羅在巴黎度過了漫長的時光,並認識了超現實主義團體的畫家。他們改變了米羅對藝術的概念,不僅讓他打破西方繪畫與詩歌的區分,也讓他質疑繪畫本身的定義。米羅認為繪畫不應以模仿為目的,而應以抽象的視覺符號,作一種詩意的表達,揭示了米羅的反傳統繪畫主張。

1936年,他公開表示不會將繪畫與詩歌加以區分,就好像今次展出的《詩歌(三)》(1968),標題已重申他的聲明,立意將這精神套用在以後的作品之中。這作品用模版噴印的字母及黑色流動的筆觸,展示出一種書法的體現,這亦是米羅喜歡將東方的書法融合在西方的繪畫之中。

《人物(帶雨傘)》(約1931):此作品在二戰時遺失,這為複製品。採用日常的掛衣架、雨傘、木條和樹枝等,組成一個人物,並以誇張的手法呈現男性生殖器官。(圖片:香港藝術館提供)

《風之時鐘》(1967):米羅喜歡寫詩,並為這雕塑作品加了個詩意的名字。這作品採用了帽盒,並加上一個木勺,變成時鐘上的指針。(攝影:何小雲)

解構米羅藝術技巧

超現實主義的發起人Andre Breton,曾經形容米羅為「我輩中最超現實的人」。14歲進入巴塞隆拿美術學校的米羅,一直受立體派、野獸派、達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影響,但他從各個派別中汲取養份後,卻以不同方法顛覆傳統繪畫,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。

1.拼貼尋造型

米羅不單透過拼貼而創作一幅幅的畫作,雕塑也是拼貼而成。像《女人和鳥》(1967)這雕塑,支撐是桌子的底座,而樹根則變成了女人的身體,上面鑲嵌的垃圾桶蓋成為她的頭和臉孔。同時,一隻鳥則在一根連著卵石的紅色長桿上出現。米羅曾說過:「在創作雕塑時,我利用收集到的物件作為起點。。。製作倒模及加工,直至物件消失,變成了雕塑。。。某程度上就像是多種元素的拼貼。」

《女人和鳥》(1967)(圖片:香港藝術館提供)

2.載體反客作主

米羅曾這樣說:「我從不使用空白畫布。我刻意製造意外,引發一個形狀、一個色點,任何意外都是好的。」因此他會在最具阻力的Masonite纖維板上繪畫,也會露出其紋理和質感。這幅《女人和鳥(十)》(1960),就用了儲存農作物的粗麻布袋作為畫布,令畫作充滿質感。

《女人和鳥(十)》(1960)(攝影:何小雲)

3.靈感取材自然

米羅一生鍾情家鄉——西班牙的Mont-roig,他常在夏天回到家鄉的農場,那裏的植物飛鳥、星星月亮在他的作品中重覆出現。但他會簡化及改變星星、月亮、人物的比例造型,變成象形文字般的符號。像《繪畫》(1943)這幅作品,便有常見的星星、月亮、折線、以線連接的黑點。有說後者的靈感是來自天空的星象幾何。

《繪畫》(1943)(圖片:香港藝術館提供)

4.顛覆寫實

這幅《鴨子的飛行、女人、星星》(1965)的確非常破格,米羅是從跳蚤市場找來一幅「學院派」風格的風景畫作,他把畫布向右倒轉再加以塗鴉,並以此畫作為「反繪畫」的代表,表達他摒棄模仿現實的意願,立意以符號作為主導。畫中他唯一重用的元素,只有那群飛翔中的鴨子。

《鴨子的飛行、女人、星星》(1965)(圖片:香港藝術館提供)

5.意外的美

這張《燒毀的畫布(一)》(1973)展示了畫布及畫框的物質性及隨機形成的美。米羅嘗試在畫上傾倒、潑灑顏料、用畫刀削去多餘的顏色,甚至以火焰為作畫的工具,燒去畫布中央的部分,露出背後的畫框,令本來平面的畫作,變成可從前後兩面欣賞的立體作品。

《燒毀的畫布(一)》(1973)(圖片:香港藝術館提供)

6.發掘日常用品的美

我們或許太注重日常用品的功能性,而忽略了蘊藏其中的美感。而米羅一直都喜歡收集不同的物品,並且嘗試探索它們在藝術世界的可能性。像今次的重點雕塑作品——《女人和鳥》(1967),以一張四腳矮板凳、一個啞鈴、剪開了兩個洞作眼睛的麵包包裝盒、一頂國民警衛隊的帽子和一塊卵石,便可以砌成一名女性與小鳥,厲害!因此日常生活中的任何物品,如餐巾、桌椅、繩子,在米羅手中就可以變化萬千。

《女人和鳥》(1967)(圖片:香港藝術館提供)

打卡位及互動裝置

近年舉行的展覽都少不得打卡的裝置,就好像場內有一「米羅夢同行」的房間,有星星、月亮、太陽、眼睛、動物等等米羅常用的符號,就如走進太空,看到不同的藍色形象一樣。

此外,「米羅天地」則是小朋友的玩樂天地,除了有瀡滑梯外,還可以學米羅一樣,只要觸碰熒幕,就有人代收集日常用品作為雕塑之用,亦有遊戲可以學習如何製作雕塑及設計海報。

藝術館亦邀請了本地的藝術家,創作藝術品向米羅致敬。如梁基爵的《鳥語》,就以米羅作品中常見的雀鳥為靈感,創作了8個雀鳥的聲音裝置,還設計了問題,可以與雀鳥「溝通」。

「米羅夢同行」房間,有星星、月亮、太陽、眼睛、動物等等米羅常用的符號。(攝影:何小雲)

在「米羅天地」可以學米羅一樣,觸碰熒幕,就有人代收集日常用品作為雕塑之用。(攝影:何小雲)

香港賽馬會呈獻:米羅的詩想日常

日期:即日至6月28日
地址: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香港藝術館2樓專題廳
時間:周一至三、五:10am–6pm,周六、日及假期:10am–7pm,周四休息(公眾假期除外)
入場費:$30(標準票)、$21(團體票)、$15(優惠票)、免費(博物館通行證)

記者:何小雲